今天是:
崇德 尚学 敬业 创新

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资环团委】“书香致远·悦读同行”—— 4.23世界读书日荐书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29         浏览次数:

书香漫卷处,悦读正当时。为进一步激发大家的阅读热情,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我们特开展“书香致远,悦读同行”——读书推荐活动。

希望大家都能以热忱之心参与到阅读中来,在书籍的陪伴下,开启一场丰富而精彩的心灵之旅。让我们在书香的润泽下,不断成长,不断进步,遇见更加优秀的自己。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弥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下面我们将对部分优秀推荐书籍进行展示:

一等奖

农资2381李汶臻

《雨巷》是戴望舒的经典诗歌集。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其 作品犹如璀璨星辰,在现代文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这本诗集汇聚了众多经典诗作,每首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戴望舒在诗中通过独特的意象构建与情感抒发,深刻展现了 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迷茫与追求。

在《雨巷》里,“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意象,不仅仅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更 带着在动荡社会背景下可望而不可即的愁绪。当时社会处于巨大变革中,知识分子在黑暗 中摸索前行,既有对光明未来的憧憬,又因现实的残酷而充满无奈,这种复杂情感被戴望 舒精准捕捉并融入诗中。

二等奖

环工2202宋依娜

《被讨厌的勇气》以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形式展开,结合阿德勒心理学,探讨了如何摆脱他人期待,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书中指出,我们的烦恼大多源于人际关系,而解决之道在于课题分离——明确自己与他人的课题,不干涉他人课题,也不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同时,强调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态度,重新书写人生剧本。

阅读这本书时,我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曾经我过度在意他人眼光,为了获得认可不断迎合他人,活得疲惫又迷茫。通过课题分离的理念,我学会放下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专注于自己能掌控的事。当我不再纠结别人是否喜欢我、认可我时,反而更轻松自在,也更有精力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农科2402马春梅

这本书用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亲情、友情、爱情,还有那些细微却宝贵的人生片刻。它既温情又令人动容,让人们在欢笑与泪水里思索生命的意义。

对现实生活的启发

亲情:书中外婆王莺莺似默默燃烧的烛火,无私奉献着爱。她悄无声息又深沉的付出,如潺潺溪流润泽心灵,让我们忆起家人温暖模样,提醒我们珍惜相伴时光。

梦想:主人公刘十三逐梦时的挫败与坚持,如镜映照当代年轻人的迷茫挣扎。他的行动表明,失败是小插曲,放弃才可怕,坚守才能迎来曙光。

遗憾:书中未来得及倾诉的爱、没好好道别的场景,如重锤敲打内心,让我们反思是否错过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

环境2401孙胜楠

九叶诗派活跃于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战争时期, 他们既扎根于现实土壤, 又追求诗歌艺术的创新。 诗集中的作品风格多样, 题材广泛。 既有对时代苦难与人民命运的深沉关切, 如在动荡岁月里对社会现实的冷峻审视;也有对个体内心世界的细腻挖掘,展现出独特的生命感悟。

《九叶集》是特定时代的一面镜子。在那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 九叶诗人没有局限于个人的小情小调, 而是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现实。 例如穆旦的诗,以充满张力的语言, 深刻揭示了战争背景下人们精神的创伤与挣扎, 以及在困境中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九叶集》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创新的艺术表达,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值得我们深入研读与品味。

三等奖

环工2302郝梓琪

《活着》是余华的经典代表作,讲述了富家少爷福贵历经人生起落,在时代浪潮中接连失去所有亲人,最终与老牛相依为命的悲惨故事。书中以福贵的苦难为主线,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生活的残酷。

活着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福贵的一生充满苦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这种对生命的执着与敬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而直面苦难、顽强生存的勇气,才是生命最动人的光彩。

在现实生活中,《活着》给予我们直面困境的勇气。当学习受挫、工作压力大时,想想福贵,便能从中汲取力量,明白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它教会我们珍惜当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不被暂时的困难打倒,以顽强的生命力拥抱生活。如果你也在寻找一本能震撼心灵、给予力量的书,那么《活着》不容错过。

环境2402王昊宇

《飞向太空港》由作家李鸣生创作,是一部全景式记录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全过程的报告文学。书中以细腻笔触,将中国航天事业的艰辛探索、国际合作中的文化碰撞,以及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熔铸成一部震撼人心的时代史诗。从西昌卫星发射场的选址建设,到中美专家跨越文化差异的协作,再到发射前夕惊心动魄的技术攻关,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中国航天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伟大跨越。

《飞向太空港》既是一部硬核的航天发展史,也是一曲献给奋斗者的赞歌。它让我们触摸到中国航天事业的温度,也让我们相信: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飞向太空”。无论是渴望了解中国航天的读者,还是寻求奋斗力量的追梦人,这本书都值得一读再读。

农科2402王慧茗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长篇力作,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长玛利亚·索的百年人生为经,以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为纬,编织出一幅游猎民族的生命图景。在桦皮船穿梭的河流、驯鹿啃食苔藓的密林中,一个坚守"万物有灵"的民族,用萨满的鼓声对抗工业文明的轰鸣,用迁徙的足迹丈量生命的尊严。

这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史诗,不是一曲挽歌,而是一面照见文明本质的铜镜。它让我们在驯鹿铃铛的余韵中思考:当全球变暖敲响生态警钟,当精神荒原蔓延成世纪病症,那个与火神共舞、和山灵对话的民族,是否为我们保存着文明重启的密码?翻开这本书,或许能找到属于每个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农资2303王溦

初遇李娟的文字,像被一阵裹挟着草香的风,轻轻卷进了阿勒泰的毡房。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用一支沾满阳光与霜雪的笔,在书页间铺开了游牧生活的褶皱——那里有戈壁滩上晃悠的羊群、冬牧场里噼啪作响的牛粪火,还有外婆在荒野里寻找假牙时留下的歪歪扭扭的脚印。

这不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而是回归本真的地图。如果你在早八课的困意里打盹,不妨想想书中“晨雾在草尖上打滚”;如果你为小组作业争执,读读“牧民围坐烤火,同一只碗传递茶水”的温情。李娟用文字搭起的毡房,收留所有疲惫的赶路人,让我们在“快时代”里,做一个“慢慢走,看云漫过山梁”的人。

合上书,城市的灯火依然璀璨,却觉得胸腔里吹进了阿勒泰的风——那是自由生长的味道,是在角落处遇见天地大美,也遇见清澈自我的勇气。

气象2201郑程兮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于1605年创作的长篇反骑士小说,主人公阿隆索·吉哈诺因沉迷骑士文学,自封为"堂吉诃德",携仆从桑丘踏上荒诞的游侠之旅。这部被誉作"现代小说开山之作"的著作,以戏谑笔触解构了中世纪骑士传奇,在滑稽表象下编织出关于理想、现实与存在本质的深刻寓言。

小说最尖锐的认知在于:当堂吉诃德高举理想主义长矛冲向风车巨人时,看似荒诞的行为实则完成了对世俗庸常的超越。作者撕碎了传统史诗的英雄叙事,揭示出理想主义双重性——既可能是照亮平庸现实的火炬,亦可能成为遮蔽真相的迷雾。这种矛盾性恰似堂吉诃德破甲上折射的光影,在荒诞与崇高间不断摆动。

在这个时代重读此作,我获得新的启示:堂吉诃德的"疯癫"恰似人类面对科技洪流时的精神坚守。当算法正在消解理想主义的价值,堂吉诃德式的"不合时宜"反而成为珍贵的清醒剂。他的悲剧不在于失败,而在于将理想异化为脱离现实的幻影。这警示我们:真正的理想主义应是扎根大地的翅膀,既保持对星辰的仰望,又清醒丈量着与地面的距离。

环境2402刘纪彤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以阿富汗为背景,讲述富家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十二岁的阿米尔目睹哈桑为保护他的风筝遭受欺凌却选择沉默,这段沉重的往事成为他心中难以磨灭的阴影。成年后的阿米尔为了弥补过错,踏上了重回故土的救赎之路,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他不仅拯救了哈桑的儿子,也完成了对自我灵魂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是我中学阶段读过的书里让我感触最深、最喜欢的一本。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救赎的故事,它涵盖了友谊、背叛、战争、人性等诸多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思想深度。

作者很擅长描写人性的弱点与救赎,书中通过阿米尔的懦弱与自私,深刻展现了人性的阴暗面,这种不完美,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阿米尔的救赎之路让我懂得,直面内心的恐惧与愧疚,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有过逃避责任、违背良知的时刻,而这本书提醒着我,及时的自我反省和补救,永远都不算晚。

书中深刻展现了友谊与阶级的碰撞和战争的残酷,哈桑对阿米尔忠诚不二,即便遭受背叛,依然坚守着那份纯粹的友谊。可两人因阶级差异,注定无法平等相处。这种结局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社会阶层的缩影,教会我要珍惜每一份真挚的友情。

烦躁时,书是治愈心灵的良药;迷茫时,它又是指引方向的灯塔。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翻开一本书,你会发现,那些读过的文字,终将变成骨子里的气质和底气!别让生活的琐碎淹没求知渴望,捧起一本书吧,于墨香中拥抱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