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的发言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表示一部分人群腰围太大,体重超重,甚至还有部分人因此患上了慢性病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并建议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
为此,国家提出了“体重管理年”首期三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话题#国家喊你减肥#也一度冲上热搜,消息一出大家纷纷调侃:“连国家都在操心我的‘肉肉’了!”
一、你需要减重吗?
肥胖并非简单的体重超标,而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导致身体机能失衡的一种状态。通常用体质指数(BMI)来衡量,BMI=体重(kg)/身高(m)²。一般来说,BMI在18.5-23.9之间为正常范围,24-27.9为超重,≥28则属于肥胖。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身体正在发生的悄然变化,也为我们敲响了健康的警钟。

肥胖成因揭秘
(一)饮食因素: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造成能量过剩,引发肥胖。饮食不规律影响身体的代谢节律,导致能量摄入和消耗失衡,进而引发肥胖。
(二)运动不足:现代生活方式中,人们的体力活动大大减少,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消耗的能量减少,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三)遗传因素:肥胖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子女肥胖概率会显著增加。
(四)内分泌失调: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和能量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会影响食欲和饮食行为从而导致肥胖。
肥胖“连锁反应”
(一)心血管系统:肥胖会使血脂异常,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内分泌系统:肥胖与Ⅱ型糖尿病密切相关。脂肪细胞会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和激素,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升高。
(三)呼吸系统:脂肪在胸部和腹部的堆积,会限制胸廓的运动,减少肺活量,让我们在呼吸时感到困难。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更是肥胖者常见的问题。

(四)骨骼肌肉系统:肥胖会增加骨骼和关节的压力,导致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骨骼肌肉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五)心理健康:肥胖者的外貌往往不符合社会主流审美标准,容易受到他人的歧视和嘲笑,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长期的自卑和社交障碍还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二、打破肥胖“魔咒”
合理饮食
吃出健康,吃出美丽
1.控制热量摄入: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活动水平,计算每天所需的热量摄入量,并合理分配到三餐中。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的摄入。
2.均衡膳食:保证每餐都有主食、蛋白质和蔬菜,主食应粗细搭配,适当增加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片等粗粮的比例;蛋白质来源应多样化,包括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奶制品等;蔬菜应占每餐食物总量的一半以上,尽量选择新鲜、应季的蔬菜,采用清炒、煮、蒸等健康的烹饪方式,减少油脂和盐的使用。
3.规律进餐: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

增强运动
动出活力,燃脂塑形
1.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绳、健身操等。运动时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
2.力量训练: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包括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注意训练部位的均衡和动作的正确性,避免受伤。
3.日常活动:尽量增加日常活动量,减少久坐时间。例如,步行上下楼梯、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开车短途出行、站立工作、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等。
养成良好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
1.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等影响睡眠的行为。
2.减轻压力: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阅读、冥想、与朋友家人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体重、身高、BMI、血压、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如果发现体重增加或其他健康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疗,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减重不仅是为了美丽
更是为了健康
为了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喊上你的减肥搭子管住嘴!迈开腿!
希望大家都能科学瘦身
对肥胖说拜拜!
享受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