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弘扬爱粮节粮的社会新风尚,特举办此次节约粮食主题比赛。活动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踊跃参加,大家通过“制作节约粮食相关海报”和“分享节约粮食的故事”两个赛道,充分展示了对节约粮食的理解与实践,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赛道一:海报分享
一等奖

生态2301石茉橙
二等奖

农资2381邵泽方

生态2302王艺冰
三等奖






农资2481孙艺宁
环工2202刘佳鑫
农资2302李博文
农资2381刘方坤
气象2301胡春雨
应生2302武 岳
赛道二:故事分享
一等奖 农资2302徐思彤
陶侃惜谷
据《晋书》记载,东晋时期的名将陶侃,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在生活中还是个极为重视粮食的人。
一日,陶侃外出巡游。当他路过一片农田时,看到一个路人手中拿着一把尚未成熟的稻穗,正悠闲地把玩着。陶侃心中疑惑,便走上前去询问:“你拿这稻穗做什么?”路人满不在乎地回答:“路过稻田,顺手摘来玩玩。”
陶侃听闻,顿时怒目圆睁,严厉斥责道:“你可知道,这稻穗是百姓辛勤劳作的心血,是他们生活的希望。从播种、耕耘到灌溉,每一步都饱含着汗水,你却如此随意地摘取玩耍,实在是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路人被陶侃的训斥吓得脸色苍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连忙向陶侃道歉。陶侃见他态度诚恳,便耐心教导:“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也是国家稳定的根基。若人人都像你这样随意糟蹋粮食,百姓如何生活?国家又如何安宁?”路人连连点头,表示今后定会珍惜粮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件事很快在当地传开,百姓们听闻后,都对陶侃的行为深感敬佩。从那以后,当地百姓更加懂得珍惜粮食,爱护庄稼,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而陶侃惜谷的故事,也作为佳话流传下来,提醒着后人要始终保持对粮食的敬畏之心,珍惜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 。
二等奖 农资2203赵嘉珩
汉文帝刘恒的节约故事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明君,他的节约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刘恒在位期间,国家经济逐渐恢复,社会安定,但他本人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
有一次,汉文帝想要建造一座供自己休息的宫殿,他询问了工匠需要多少费用。工匠回答说需要百金。汉文帝听后,立刻放弃了这个念头,他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意思是说,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收入,他继承的宫殿已经很好了,不应该再浪费民脂民膏去建造新的宫殿。
在粮食方面,汉文帝更是以身作则。他规定宫廷的饮食不得超过一定的标准,禁止奢侈浪费。据《汉书》记载,汉文帝在位期间,曾经下诏减免天下田租,减轻农民负担。他自己也经常穿着粗布衣服,饮食简单,不追求山珍海味。他的这种节约精神,使得国家财政充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汉文帝的节约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体现在国家治理上。他反对厚葬,自己死后的陵墓也极为简朴,不建豪华的陵寝,不给国家和百姓增加负担。汉文帝的节约美德,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
二等奖 气象2302杨宇鑫
苏轼节食惜粮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还深知粮食珍贵,坚持节俭惜粮。
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经济拮据。初到黄州,他生活困窘,俸禄减少,面对生活压力,他没有丝毫抱怨与挥霍,而是认真规划每一笔开支。他精心计算每月花费,将钱分成30份挂在房梁上,每天用画叉挑下一份,绝不超支。吃饭时,他更是秉持节约原则,盘中食物从不剩。
苏轼对粮食的珍惜,源于他对农事的深刻理解。早年在乡间生活,他目睹农民劳作的艰辛。天未亮,农民便下田,在烈日下耕地、播种、除草,汗水滴落在土地里,经过数月辛苦,才迎来收获。这一幕幕让苏轼深知粮食来之不易,所以无论生活境遇如何,他都坚守节约底线。
在黄州,苏轼常与朋友相聚。一次,朋友为表敬意,准备丰盛饭菜。苏轼看到满桌佳肴,没有因热情款待而放纵,而是诚恳地对朋友说:“粮食皆农民辛勤所得,我们应倍加珍惜。”随后,他将盘中食物吃得干干净净,还把剩余饭菜妥善保存。朋友深受触动,此后也更加注重节约粮食。
苏轼用实际行动诠释节约粮食的美德,他的言行不仅影响身边人,更为后世树立榜样,让人们铭记粮食珍贵,传承节约美德。
三等奖 生态2301石茉橙
奶奶的“粮”心传承
小时候,我最爱去奶奶家。奶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岁月在她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粗糙的双手满是劳作的痕迹,可她的眼神总是透着温暖与坚韧。
周末,奶奶总会做一桌丰盛的饭菜。有一次,我吃着吃着,觉得饭菜有些不合口味,就把碗一推,嘟囔着:“我不想吃了。”奶奶看着我,原本和蔼的面容变得严肃起来。她没说话,只是默默起身,端起我的碗,走进厨房。
不一会儿,奶奶拿着两个小袋子出来,拉着我坐在院子里。她指着第一个袋子说:“这是你今天浪费的粮食。”又指着另一个袋子,“这是奶奶年轻时一天的口粮。”接着,奶奶缓缓开口:“孩子,你没经历过饿肚子的苦。奶奶年轻的时候,粮食产量低,一家人就靠这点口粮撑着。有时候饿极了,野菜、树皮都得吃。现在日子好了,可粮食来之不易啊。每一粒米,都是农民顶着日头、流着汗水种出来的。”
我羞愧地低下了头,那一刻,我看到奶奶眼中对粮食的敬畏。从那以后,我吃饭再也不挑食、不浪费了。
三等奖 气象2301朱泓俊
我蹲在田埂上,看着爷爷粗糙的大手在稻穗间翻飞。夕阳的余晖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那双浑浊的眼睛却格外明亮。
"爷爷,为什么要这么仔细啊?"我捡起地上的一粒稻谷,在手里把玩。
爷爷停下动作,直起腰来,接过我手中的稻谷。"丫头,你看,"他轻轻摩挲着那粒稻谷,"这一粒米,从播种到收割,要经历整整120天。要浇水、施肥、除草、除虫,要经历风吹日晒,要躲过暴雨冰雹......"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爷爷继续说:"你奶奶年轻的时候,经历过饥荒。那时候,连树皮都吃光了......"他的声音突然哽咽,转过身去继续收割稻穗。
那一刻,我仿佛看见奶奶佝偻着背,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她总是把掉在地上的米粒一粒粒捡起来,放进围裙的口袋里。吃饭时,她碗里从来不会剩下一粒米。
三等奖 环科2202刘韵兮
季文子喂马不用粮食
春秋时期的季文子出身贵族家庭,作为鲁国正卿,掌管国政和统兵大权30多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位高权重。
《史记·鲁世家》说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全家人都不穿绸缎衣裳,过着俭朴的生活,只求朴素整洁,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见他如此节俭,很瞧不起他,就劝他说身为国家重臣,这样做有损国家形象。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回应道,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有的甚至还在挨饿,自己不能让家人衣着讲究,终日酒山肉海。况且,国家的形象和荣誉是通过臣民的高尚品德和文明举止表现出来的,没听说过炫耀财富、讲究排场能给国家增光添彩。
孟献子听说这件事后,将仲孙幽禁了7天,让他闭门思过。仲孙得到教育后,认为季文子做得对,敬重他的为人处世,于是痛改前非,效仿季文子的简朴生活。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三等奖 环境2402王昊宇
明成祖朱棣素以节俭著称,对肆意浪费行为给予严厉处罚。曾任礼部尚书的余继登在《典故纪闻》中记载,朱棣曾惩罚糟蹋粮食的太监。一天,朱棣上完早朝后巡视皇城,来到景山北面太监住宿的院落。刚一进门,就看见两个太监正用大把大把的白米喂鸡,地上撒了不少的米粒儿,便勃然大怒,厉声训斥道:“此辈坐享膏粱,不知生民艰难,而暴殄天物不恤,论其一日养牲之费,当饥民一家之食,朕已禁之矣。尔等职之,自今敢有复尔,必罚不宥。”随即令人将这两个糟蹋粮食的太监重笞(用鞭杖或竹板打)二十板,而后枷号半个月。
三等奖 农科2403高鸿韬
红色基因:从长征到南泥湾的粮食保卫战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在雪山草地中缺粮断炊,仍将最后一口干粮让给战友,甚至以树皮草根充饥,用生命诠释“粮食即生命”的信念。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亲自开荒种菜,朱德带领战士垦田,将南泥湾荒原变为“陕北江南”,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奇迹。抗美援朝时期,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前线,农民交“爱国粮”,工人捐“节约米”,形成全民共护粮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