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学院应用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介绍
真菌学概论
Introductory Mycology
课程编号:03600050z
适用专业:应用生物科学
总学时数:32
总学分: 2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先修课程:普通微生物、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
大纲主撰人:徐杰
内容简介
真菌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基础理论较强的一门应用科学。该门课程主要介绍真菌分类学、真菌比较形态学、真菌生理学、真菌生态学、真菌地理学、真菌遗传学等。揭示了真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使学生获得利用、控制和改造真菌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大纲
课堂讲授部分
(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部分:绪论 2学时
知识单元:真菌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知识点:1.真菌学的发展史(理解,核心)
2.真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核心)
第二部分:真菌学生物学基础理论 17学时
知识单元:真菌的营养体结构特点、真菌的生长方式、真菌的生殖类型、真菌的遗传学特点、腐生真菌和寄生真菌种类。
知识点:1.丝状真菌和单细胞真菌营养体特点(理解,核心)
2.菌丝的变态和特殊营养体类型(理解,核心)
3.丝状真菌和单细胞真菌生长方式和机制(理解,核心)
4.真菌生长的两型现象(理解,核心)
5.真菌生长的测定方法、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与极端环境的耐受性(理解,核心)
6.真菌的无性繁殖和孢子类型(理解,核心)
7.真菌的有性生殖、性的亲和性、性细胞结合方式及孢子类型(理解,核心)
8.真菌的遗传学特点(理解,核心)
9.脉孢菌及其遗传分析(运用,核心)
10.异核现象和准性生殖(理解,核心)
11.腐生真菌的分解作用(运用,核心)
12.腐生真菌的群落和演替(理解,核心)
13.真菌引起的物质腐败(运用,核心)
14.真菌毒素(理解,核心)
15.人体真菌病的类型及特点(理解,核心)
16.植物体寄生真菌侵染阶段(理解,核心)
17.识别现象(理解,核心)
18.真菌在植物中的定居和感染(理解,核心)
20.真菌对植物正常生长和生理过程的干扰(理解,核心)
第三部分:真菌的系统进化及分类学知识
知识单元:真菌在自然界的地位及系统进化、真菌的基本类群及其分类概况、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半知菌类的概述及分纲特点 13学时
知识点:1.真菌的基本类群(理解,核心)
2.真菌的命名及数量评估(理解,核心)
3.真菌的主要分类系统(运用,核心)
4.壶菌门概述(生活习性、营养体、无性繁殖、有性生殖、分类)(理解,核心)
5.壶菌纲的代表目特征介绍(理解,核心)
6.接合菌门概述(理解,核心)
7.接合纲的代表目特征介绍(理解,核心)
8.子囊菌门形态特征及分类(理解,核心)
9.半子囊菌纲形态特征及分类(理解,核心)
10.不整囊菌纲形态特征及分类(理解,核心)
11.核菌纲形态特征及分类(理解,核心)
12.腔菌纲形态特征及分类(理解,核心)
13.盘菌纲形态特征及分类(理解,核心)
14.虫囊菌纲形态特征及分类(理解,核心)
15.担子菌门概述(理解,核心)
16.冬孢菌纲形态特征及分类(理解,核心)
17.层菌纲形态特征及分类(理解,核心)
18.腹菌纲形态特征及分类(理解,核心)
19.半知菌类概述(理解,核心)
20.芽孢纲形态特征及分类(理解,核心)
21.丝孢纲形态特征及分类(理解,核心)
22.腔孢纲形态特征及分类(理解,核心)
(二)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基本教材:《普通真菌学》,邢来君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主要参考书:
《真菌学基础》,J.H.柏内特著,刘锡进等译,科学出版社。
《菌物学概论》,C.J.阿历索保罗,C.W.明斯著,余永年等译,中国农业出版社。
《真菌分类学》,邵力平等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教学大纲说明
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及教学任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所需先修课程。
本课程是研究真菌的形态、生理、遗传、分类等问题的综合性学科,是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真菌学中的应用,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掌握真菌在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重点掌握真菌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分类学领域的基础知识。需要先修普通微生物、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等课程。
二、教学要求及选编教材的依据。
真菌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基础理论较强的一门应用科学。该门课程主要介绍真菌分类学、真菌比较形态学、真菌生理学、真菌生态学、真菌地理学、真菌遗传学等。揭示了真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使学生获得利用、控制和改造真菌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掌握真菌在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方面应用;重点掌握真菌形态学、生理学、遗传学、分类学领域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本课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接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系。
四、改革思路和说明。
随时了解学生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