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专业课程介绍
生态学
Ecology
课程编号:003600192j
适用专业:生态学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 3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
先修课程:普通化学,高等数学,植物学,生理生化类课程
大纲主撰人:赵伟
内容简介
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将分别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面讲授生物与环境(含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整体环境及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等方面的影响,阐明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方式及生态适应对策。并介绍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紧密联系生态学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
教学大纲
课堂讲授部分
(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第一节 生态学定义
第二节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本章要点:理解与掌握生态定义、对象、内容及任务;了解生态学分类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8学时)
第一节 环境概念及类型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二、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第三节 生物与光的关系
第四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第五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
第六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第七节 生物的趋同和趋异
※本章要点:理解和掌握环境概念及类型,掌握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掌握生物与光、温度、水分、土壤的关系。了解生物的趋同和趋异反应。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7学时)
第一节 种群概论
第二节种群的动态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二、种群的空间结构
三、生命表
四、存活曲线
五、种群内禀增长率
六、种群增长模型
第三节 生活史对策
※本章要点:理解和掌握种群概念及特征,掌握种群的密度、分布和种群的空间结构。掌握种群增长模型及种群生活史对策。
第四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6学时)
第一节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二、动植物的性行为
第二节种间竞争
一、高斯假说
二、种间竞争模型(Lotka-volterra模型)
三、生态位理论
四、捕食作用
五、寄生与共生
※本章要点:理解和掌握种内关系,掌握密度效应和动植物性行为。掌握种间竞争模型,特别是生态位理论。了解竞争、捕食、寄生和共生理论。
第五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7学时)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群落的种类组成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结构要素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三、群落的水平结构
四、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第四节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本章要点:理解和掌握生物群落的定义,掌握群落的基本特征。掌握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的结构,特别是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了解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4学时)
第一节群落演替类型
第二节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本章要点:理解和掌握群落演替类型,掌握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掌握群落演替顶级理论。
第七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5学时)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一、非生物环境
二、生产者
三、消费者
四、分解者
第三节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四节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第五节生态效率
一、常用的几个能量参数
二、营养级位之内的生态效率
三、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
※本章要点: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特别是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了解营养级位之内和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
第八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5学时)
第一节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一、初级生产的概念
二、初级生产的效率
三、初级生产的限制因素
四、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一、次级生产的生产过程
二、次级生产量的测定
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一、研究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
二、食物链层次上的能量分析
三、实验种群层次上的能量分析
四、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量分析
※本章要点: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概念、效率、限制因素和测定方法,掌握次级生产的生产过程和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掌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特别是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九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4学时)
第一节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一、物质循环的模式
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第二节水循环
一、全球的水循环
二、生态系统中的水循
第三节气体型循环
一、碳循环
二、氮循环
第四节沉积循环
一、磷循环
二、硫循环
※本章要点:理解和掌握物质循环概念和类型,掌握水循环的规律,重点掌握气体型循环中的碳循环和氮循环的规律,掌握沉积型循环中的磷的循环规律。
(二)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牛翠娟 2012 基础生态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主要参考书
李博 2000 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孙儒泳 2002 基础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曹凑贵 2002 生态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Krebs C. J. 2003Ecology: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FifthEdition) 科学出版社2003影印版
教学大纲说明
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及教学任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所需先修课程。
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对生态、环境问题有更深层的理解,丰富并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能用生态学理论解决一些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需要学生先修普通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植物学及生理生化类课程。
二、教学要求及选编教材的依据。
总的教学要求是:
正确理解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学学基本原理;能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解决一些实际的生态环境问题。
选用教材依据:
所选教材《基础生态学》(第3版)强调对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内容简明扼要,图标丰富。每一部分在强调基础的同时,力求反映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并以窗口形式介绍一些相关知识。教材各章由正文、小结、思考题及推荐进一步阅读的文献构成,在每一部分的开始都有概括性的内容介绍。许多重点大学也采用此教材。
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以讲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点拨式等教学方法。
四、改革思路和说明。
力求把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