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农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潜心学术炼本领,做“科研报国”的接力者;他们社会服务争先锋,做“情系家国”的志愿者;他们乡村振兴系龙江,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他们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环境人”;他们是“夜观天象,生态优先”的生态人;他们是“保护改良土壤,提高植物营养”的农资人,他们是“利用微生物学,修复生态环境”的微生物人。下面让我们跟随镜头走进他们的科研日常。
资源与环境学院-123课题组
『与繁多样品相处的日子』
探究真理的过程中总会涉及到数量庞大的样品,容不得一丝马虎。科研与学术之路上那些数不清的日与夜、朝与暮都见证着每一个研究生平凡却闪光的成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里用相机记录下123课题组的各位“科研人”的科研日常。
资源与环境学院-139课题组
『丰收的季节』
科研劳动的收获是快乐的,是有趣的,是多姿多彩的,也是俱有“酸甜苦辣”的。在我们研究室,就有这样一件事。每年正逢金秋,都是我们去丰收的时候,大家来到了田间玉米地,做科学研究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用严谨的态度做科研』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实验所带来的意义不可估量。科学研究最重要是要有严谨的态度,标定、称量、测样都要追求精益求精。“科研很苦,坚持很酷”我们要尽量努力去达到实验操作的最严格标准,为数据负责,为科研负责!
资源与环境学院-222课题组
『双孢蘑菇的成长历程』
此图名为《双孢蘑菇的成长历程》顺序依次为:1-菌丝集聚;2-出现小菇蕾;3-菇蕾发育;4-菌盖出现;5-菌柄生长;6-菌盖变大;7-菌盖继续变大;8-光滑菌盖出现;9-菌柄菌盖进一步生长。在成长中感受“生命的律动”。
资源与环境学院-联合培养分队
『心连心,齐奋进』
学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不仅扩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也增强了大家的人际交流能力。与此同时,多参与了课题、多进行实践,大家的自身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资源与环境学院-黑土保护课题组
『修复污染土壤,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则天下安。肥沃的黑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土壤有机污染修复,重金属污染修复都是大家的一致目标。大家勤奋钻研,反复实验,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力争实现以废治污,保护土壤环境。
资源与环境学院-科技小院分队
『科技走进田间地头』
科技小院小队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在基层实践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当地生产发展和技术应用。图为队员在农田中开展研究,利用无人机勘测大田中的农作物,为黑土稻米“把脉问诊”,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走进田间地头』
科技支农小队围着“万亩大地号”拍摄了合影,脸上虽然挂着汗水,挂着泥土,但更挂着欣慰的笑意。各位同学不辞劳苦,白天开展调研,晚上召开会议,计划下一步的任务。
资源与环境学院-社会服务分队
『垃圾分类科普』
结合专业知识,奔赴全市机关单位、学校、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科普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投放不同垃圾,人人都是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守护绿水青山,为构建更文明的哈尔滨贡献自己的力量!
『气象防灾科普』
结合专业知识,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活动,引导人们树立气象安全意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同时也在室内外测量基地,近距离学习风向、风速、降雨量、温度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象因素的测量和预报。
『土壤标本科普』
东北农业大学土壤标本馆所陈列的众多土壤标本以及化石标本,十分具有观赏价值与研究价值,对黑土研究与科普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土壤环境教育,传播黑土文化。
资源与环境学院-科研图书角
『科研图书角』
阅读能开拓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科研图书角只是一个小小缩影,但是这小小的一隅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学们利用闲暇时间,不断汲取力量,进而为科研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百舸争流,急行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将始终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矢志不渝的践行科研报国与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未来,将以一往无前的信心、坚持不懈的毅力、决战决胜的姿态接续助力乡村振兴与龙江发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以优异成绩为党的二十大献礼!